全球央行加息已步入尾声,在此背景下,中国央行意外“降息”。
6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由2%降至1.9%。
这一举动非比寻常。
以往,央行经常选择在当月的MLF操作日同频下调公开市场操作(OMO)利率。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7天期逆回购政策利率曾有过两次调降,分别在1月17日和8月15日进行,调降日期均为当月的MLF操作日。业内人士认为,此次逆回购利率下调的信号意义重大,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
在全球央行加息潮渐入尾声的背景下,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分化”的基调仍在延续,而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基调始终一以贯之。从外部环境来看,经历过去一年多的极速升息,全球“去通胀”的进程已有成效,全球央行货币紧缩步调已明显放缓。
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已基本告别高通胀状态,但彻底告别高通胀仍需时日。国金证券宏观团队认为,美国去通胀进程正在进入“下半场”,结构上从商品去通胀转向服务去通胀,并从供给主导转向需求主导。此外,非周期性通胀下行空间不断收窄,周期性通胀开始下行。
在此背景下,全球央行逐步放缓加息步伐,但加息同步性有所减弱。澳大利亚央行、加拿大央行在年内暂停加息后相继重启加息,预示着货币紧缩仍将继续。市场预计美联储6月或大概率“跳过”加息。英国、欧洲央行仍在考虑进一步加息。
另一方面,在此前欧美银行业危机与美国债务上限僵局的影响下,通胀因素逐步让位,金融风险与经济衰退成为各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考量因素。
分析人士认为,本次中国央行“降息”也再度表明,与欧美货币政策的“大收大放”相比,我国货币政策仍然坚持“以我为主”。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在国内与海外物价形势存在根本差异的背景下,国内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无论美联储6月及下半年是否继续加息,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都将较为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日前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中国金融周期相对稳健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长期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坚持跨周期和内外平衡的导向,不跟随美联储“大放大收”,不搞竞争性的零利率或量化宽松政策。
从当前情况来看,全球经济衰退阴霾难散。日前,世界银行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增长2.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7日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3%放缓到2023年的2.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经济被坚定看好,将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在最新的报告中,世界银行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5.6%、5.4%。
此次“降息”落地后,市场也在期待后续经济刺激政策出炉。华泰证券全球宏观研究团队认为,此次“降息”后的政策利率并未明显低于市场利率,本次操作更多在传递“逆周期调节”信号。此外,为有效提振信贷周期和实体需求,可能需要一揽子稳增长政策相配合,包括扩张财政、稳地产、稳企业预期、扩张央行基础货币、以及增发政策性银行贷款等。
黄金将重演去年二、三季度的颓势?怕是没那么简单,美联储就算是兔子,逼急了也得咬人...
10月20日,人民币中间价报6.4069,上调238点,上一交易日中间价报6.4307,在岸人民币上一交易日收报6.3998。...
尽管年初监管层连出政策组合拳,1月人民币兑美元仍升值1.22%录得连八月涨势,人民币CFETS指数也一路攀升至逾两年半新高。...
美联储考虑提供更明确前瞻性指引对实施收益率曲线控制仍较谨慎来源:彭博环球财经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渴望在未来几个月内提供有关政策的新指引美联储官员普遍支持提供基于结果的前瞻性指...
当地时间6月13日,备受市场关注的美国5月CPI数据出炉。数据显示,美国5月CPI同比增速迎来“十一连降”,同比涨幅回落至4%...
美国严峻的通胀问题似乎正逐渐远去。...
...
昨夜今晨市场关于美联储不加息预期被加强,主要是美国最新5月通胀下降至4%,比预期和前值下降明显,但这是美联储不加息唯一的理由吗...
富国银行投资研究所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美元近几个月的反弹可以归结为对金融不稳定的担忧。...
周二(6月13日),国际油价反弹逾1%,NYMEX原油短线上看68.70美元。但油价不足以收复隔夜近4%的暴跌幅度...
版权所有 @2010-2019 手机版MT4 沪ICP备15014470号-14
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